稻盛和夫们的“不务正业”:不给出解决方案喜欢谈哲学

前两天和一个老朋友聊天。他经营了20多年的旅游地产公司,今年疫情爆发后已经很难正常经营。于是他干脆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网络授课上,不是讲成功管理,而是讲一系列认知升级相关的课程。他说,很多来听课的人脑子都被商学院损伤了,脑子里想的都是实用性。他们只能用所谓的“案例教学法”来给他们上课,就是弄几个“成功案例”,然后总结出几套解决方案,让他们照着做,好像很满意,觉得你讲得很好。问题是,如果我们稍微改变一下环境、条件等“外在因素”,就会发现它们非常缺乏弹性。然而,在当今这个不确定性和风险系数急剧增加的时代,它们缺乏灵活性。正所谓不能“学以致用”,不能只靠几个听过的案例和从中总结出来的几条干巴巴的“规矩”来应对。
相反,相当一部分成功的企业家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时,都急于给出一个直接的“解决方案”。他们喜欢谈论“哲学”。更不用说索罗斯这个原本是大哲学家波普尔门生的“金融大鳄”了;近几年在中国很红的Bridgewater的掌门人Rui Dalio写了一本畅销书叫《原理》。他认为,掌握了这些原则,基本上就是哲学层面上的“原则”,各种灵活的实践方案水到渠成就出来了。比如乔布斯沉湎于佛学和冥想,而詹姆斯·西蒙斯即使投身于基金会事业,也始终与世界上最先进的纯数学研究保持密切联系,等等。看来,真正有创造力的大企业家,应该有点“无为”的气质。前几天去世的日本“管理学四圣”之一稻盛和夫(kazuo inamori)也是满脑子“哲学”,热衷于写书。他生前出版的二三十本书,有一半以上是“务虚”的,实用的可以直接用于案例教学的,如《阿米巴经营》、《创造高额利润》等,不到三分之一。然而,“撤退”并没有耽误他搞出两家世界500强企业,80岁高龄的他受命拯救JAL于危难之中。
稻盛和夫写的书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他的“三定律”:干法、活法、心法。其中,《甘法》是最具“实用价值”的,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但它的主题主要是努力的价值以及如何给作品注入真正的力量,找到“智慧产生的时刻”,从而实现自我实现。所谓“天职需要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在努力的彼岸”——这是将日本传统的“工匠精神”以一种灵活的方式完全移植到现代社会和公司结构中。“干法”是一种关于如何通过努力和创造性的工作来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哲学”,与过于实用的案例式解决方案无关。不仅仅是无关紧要,恰恰相反。正如稻盛和夫在专门为本书中文版撰写的《我的劳动观》序言中所说,“工作在人的一生中占用的时间最多,人在工作中学到的东西最多。”所以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学习和热爱,这种学习和热爱保存了人们对创意和完美的高层次需求,而不是通过基于案例的常见解决方案来尽快消化事物。
活法更进一步,是一种“人生哲学”。用稻盛和夫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这本书在全球售出了300多万册。可以看出,人们也同意读这本“管理圣人”的书。最重要的不是获得什么直接的管理方法,而是学习他看待事物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只有把企业管理放在一个人的整个人生路径中考虑,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人生哲学对企业管理真的有用吗?我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投来怀疑甚至极度怀疑的目光。而稻盛和夫用自己的“成就”,打地板明确告诉你,绝对有用,绝对有用——
然而,日本标志性大公司JAL的成功重建,实际上证明了这种人生观和这种“活法”是正确的。
受日本政府委托,从2010年开始,我参与了破产公司JAL的三年重建工作。当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JAL的管理干部解释做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具体来说,它意味着正义,公平,诚实,谦虚,努力工作,勇气,博爱,等等。这些话所表达的伦理道德适用于企业管理、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具有普遍性的‘原则和准则’。不仅仅是JAL的管理干部,每一个JAL的员工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这一正确的做人原则。因此,JAL实现了V型复苏,并于2012年9月在东京证券交易所重新上市。JAL成为了一个高产企业。
崇尚厚黑学、办公室政治、商战艺术甚至弯道超车的中国人大概会把它当成鸡汤或者自我包装,但奇怪的是,如果你读了对冲基金大亨瑞·达利欧的《原理》,你会发现稻盛和夫提到的很多“大正能量的话”也出现在达利欧的书里。这些世界上最赚钱的脑袋是不是联合起来忽悠韭菜?他们应该没时间做这种无聊的事,韭菜有心思读他们那几百页的书来“提升自己”。恐怕只是很低的比例。
至于“心法”,则上升为一种“人间哲学”。虽然稻盛和夫的文笔过于“大众化”,他的感悟对于专业哲学教授来说过于个人化,但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他的眼光可以远远超越企业的成败和个人的得失,要提高和放松到这样的程度是极其困难的。只要看一看《心法目录》,你就会知道他的“感受”:关于人的存在和生命的价值、宇宙、意识、创造者、欲望、意识和灵魂、自由...20个关键词,专业哲学著作中反复讨论的20个主题。稻盛和夫试图透过自己八九十岁的人生和半个多世纪的商业实践给出自己的答案。他说:
“抱着哪种思维方式度过一生是个人自由,但人生会因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大相径庭。换句话说,如果你想过上幸福的生活,你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那么这种思维方式是什么呢?我们必须知道。”
稻盛和夫的《幸福生活》显然包含了企业管理的成功。这一切,在他看来,都源于一种恰当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的深入探索,有赖于哲学思维。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最成功的企业家“工作不正常”的根本原因。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如果不是只想赚点快钱,这方面还有很多课要补。
-
最新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