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打垮了日本动力电池产业
“日本电池正立于悬崖之上。”
上面这句话出自日本旭化成公司吉野研究室室长吉野彰,他是日本锂离子电池的开发者,也见证了日本动力电池行业的崛起,但现如今,有过辉煌的日本动力电池产业却已经走向了吉野彰口中的“悬崖”。
2022 年,中国企业的动力电池装机量已超全球份额的 6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
而在 20 多年前,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主要还是以相对落后的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为主,相较于已经向锂电池行业发起转型的日本企业,更是落后了无数个身位。
可以说,彼时的日本动力电池企业是当时无愧的行业巨头,也是中、韩企业无法企及的对象,但到了 2022 年,SNE Research 发布的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显示,前十名中只有松下一家日本企业上榜,且全球市占率已下降至 7.3%,远远落后于中、韩企业。
常言道“守业更比创业难”,那么曾经的动力电池行业霸主 —— 日本,又是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会衰落至此呢?阅读这篇文章你会了解:
1.日本动力电池崛起的三个节点
2.衰落的内因与外因
3.吹起反攻号角,来得及吗?
日本动力电池崛起的三个节点
日本动力电池崛起,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个节点。
第一次可以追溯到 1973 年,彼时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各大产油国,为了打击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并且暂停出口,进而造成油价大幅暴涨,第一次石油危机也正式开启。
据了解,石油危机爆发后,石油价格已经暴涨至 11.5 美元 / 桶,而就在一年前,石油的价格仅为 3 美元 / 桶,整整翻了近 4 倍。
我们都知道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燃料,主要用于制作燃油、汽油等等,被称为“工业的血液”。也就是说,石油一旦出现供应危机,将会对国家的工业、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
因此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出现后,美国工业生产下降 14%,日本工业生产也下降了 20%。并且当时的美系车油耗过高,导致民众无法承受,纷纷转向了油耗更低的日系车,也直接导致了日本燃油车的雄起,关于此点,可以查看前不久发布的“转型危机来袭,谁在扮演‘鸵鸟’”一文。
而在另一个方面,石油危机也让当时的日本更加意识到了新能源的重要性,于是便计划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与动力电池。1977 年 4 月,日本通产省制定了到 1986 年量产 20 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但因为电池技术受限,导致目标以失败告终。
而日本动力电池崛起的第二个节点,则与一个重要的人物息息相关,他就是日本旭化成公司的吉野彰。
在 1981 年,吉野彰开始了锂电池的研发之路,并在 1983 年造出了第一个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的原型,确立了锂离子电池的基本概念,这一发明在当时迅速引起了轰动,但最早的商业化锂离子电池却并非用于汽车,而是摄像机。
彼时的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绍夫,在 1991 年的某天宣布世界上第一块商业化锂离子电池正式问世,并将其装配在旗下的 CCD-TR1 摄像机中,开启了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之路,这便是日本动力电池崛起的第三个节点。
随后锂离子电池更是被广泛应用在消费电子、汽车等产品上,但由于当时的新能源汽车并未受到如此重视,所以锂离子电池的主力依然是手机、笔电等消费电子。
也就是说,日本当时是消费电子大国,也是全球锂离子电池大国,拥有索尼、三洋电机、东芝、TDK、GS YUASA 等多个行业巨头。
除此之外,在上游原材料方面,日本也占据绝对的垄断地位。根据日本富士凯美莱总研 2006 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日本在锂离子电池的四种主要构件中拥有全球最高份额,正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市场份额均达到 77%,负极材料则是占据了 96% 的份额,在全球企业中,几乎都没有对手。
然而,谁能想到短短十几年之间,全球动力电池格局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衰落的内因与外因
我们看到了日本在锂离子电池及原材料上的垄断地位,但是在近年来,其动力电池霸主的地位已经易主中国,就连锂电池四种构件的市场垄断地位,也尽数被中国夺走。那么日本电池行业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巨变?
如此庞大的行业,从辉煌到陨落,必然是由多方因素导致,而笔者在此将其分为两个方面:内因与外因。
先说说内在因素,便是日本消费电子行业的“崩塌”。在 1997 年,匈牙利“金融大鳄”狙击泰铢,通过大量抛售泰铢的方式,使泰国汇市场波涛汹涌,泰铢也因此一路下滑。
彼时的泰国政府动用了 30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 150 亿美元的国际贷款力挽狂澜,但是在实力庞大的国际金融炒家面前杯水车薪,很快泰国、印尼、日本等诸多亚洲国家均刮起了一场金融风暴,工人下岗、工厂倒闭屡见不鲜,全球电池产品价格也因此大幅下跌,日系电池厂商叫苦不迭,开始放弃相对低端的镍镉电池市场。
而到了 21 世纪后,日本引以为傲的消费电子市场迎来“大溃败”,笔电巨头东芝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大幅收缩,而松下、东芝也在 2005 年宣布退出中国手机市场。到了 2006 年,三菱、NEC、三洋手机也陆续推出中国手机市场。与之对应的是,其上游的锂离子电池业务也开始收缩,而中国却因此一跃而起,有了本土化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
到了 2010 年,日本发布了《下一代汽车研发战略》,确立了主要研发方向,而日系巨头车企丰田、本田却选择了押注燃料电池汽车。
彼时的日本动力电池企业,除了松下为特斯拉供应之外,其余企业大多放弃或减小了动力电池的业务,再次导致了其落后。最后的结果显而易见,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纯电、插电式混动车型如日中天,而氢燃料电池车却一直不温不火。
而在外因方面,曾经日本在动力电池市场的赚钱能力让中、韩企业垂涎三尺,所以也想进入分一杯羹。
20 世纪末,韩系企业 LG、三星 SDI 等开始涉足锂离子电池行业,并迅速取得了相应的技术突破。而中国企业也是如此,在 2001 年,我国就启动了“863 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将新能源汽车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机遇,与之配套的动力电池也开始了大力研究,很快就在上游原材料国产化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突破,正级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陆续实现了国产化,成本大幅降低。
曾经日本引以为傲的锂离子电池四大构件,其市场份额均被中国汽车所占有,成为了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上游优势,关于此点可以查看前不久发布的“从产业链角度,看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为何全球领先?”。庞大的产业链优势催生了一系列动力电池企业,其增长的速度让同为竞争对手的韩国望尘莫及,日本更是被甩落了无数个身位。
吹起反攻号角,来得及吗?
日本动力电池行业可以说是经历了“从山巅到低谷”的过程,而中、美电动汽车企业的成功也让日本意识到了,必须尽快将动力电池产业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
在 2022 年,日本经济产业省便表示,“未来日本将以中韩两国为目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电池产业,计划到 2030 年将日本电池产能提升至 600GWh,占据全球 20% 的市场份额”。
那么日本电池产业的大反攻,能成功吗?
关于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明确两件事:首先,日本在电池产业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积累;其次,日本电池产业落后主要是装机量的落后。
而在技术方面,2018 年,全球电池专利申请量达 7000 件以上,其中日本申请了 2339 项相关发明国际专利,几乎是韩国的两倍之多。在 2000 年-2018 年期间,在专利数量排名 TOP10 中,日本企业足足有 7 家。这意味着,日本作为曾经的电池行业巨头,在专利技术的研发上,依然不容小觑。
而前段时间,日产欧洲研发高级副总裁 David Moss 表示,日产已经成功开发出全固态电池,目标是 2025 年开始试生产,2028 年生产一款由固态电池驱动的全新电动汽车。
我们都知道,固态电池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突破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颠覆性技术”,但由于技术、成本等问题,始终未实现商业化量产。因此许多人认为,万一技术壁垒和成本被打下来,那有着固态电池技术优势的日本,或许会因此重回动力电池霸主的宝座。
而中、韩电池企业显然也意识到了此点,因此在近年来也纷纷布局固态电池产业,由此可见,这场动力电池大战,仍然是一场持久战。
猜你喜欢
- 起亚计划今年在欧洲销售9.3万电动汽车去年销售7.16万辆
- 微星展示新款RTX4060显卡,7月上市
- 国家统计局:5月官方制造业PMI为48.8%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
- 订金33.2万元、续航1000公里,特斯拉Roadster纯电跑车再次在
- Tims天好中国THCH.USQ1财报发布:总营收3.36亿元人民币,同
- 《王者荣耀世界》多人战斗实机演示公开,将支持光线追踪及英伟达DLSS3技
- Transformer大模型在边缘侧落地可行吗?爱芯元智AX650N表示
- 千亿险资“输血”地方投资,各省市如何掘金?
- 联发科MediaTek将开发集成NVIDIAGPU芯粒chiplet的汽
- 索尼LinkBudsS无线耳机推送3.0.5固件更新:支持适合游戏的LE
-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