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ad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设计做到乡村里

栏目:消费   作者:文辉   发布时间:2024-08-15 11:32 阅读量:15509   

东华大学教师陈庆军怀揣“乡愁”走在设计修行路上的故事

一位松江大学城高校的设计学教授,被授予了宁海县下畈村“荣誉村民”的称号,他就是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庆军。这些年,从晋南农村的飞檐翘角、青石黄土,到浙东村镇的流水飞涧、翠山青田,从白墙黑瓦的徽州古村,到山高路远的云贵山寨……他带着学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设计做到乡村里。

从乡愁中找灵感

2021年以来,由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宁海县委宣传部发起的全国联合毕业设计行动,探索以毕业设计助力城乡高质量发展建设,得到全国171所高校的支持。2024全国联合毕业设计宁海毕业设计周专场发布会今年6月刚刚结束,陈庆军和他的团队又忙着准备启动来年的“全国毕设”活动。“我们想吸引更多地方、更多院校、更多师生参与进来,让这一活动届届相传,持续为乡村振兴赋能。”作为全国联合毕业设计主要发起人,陈庆军看到活动影响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好,满心欢喜,也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一谈起“乡村”,陈庆军似乎有讲不完的话,这可能和他的“乡愁”是分不开的。陈庆军出生于农家,但自幼酷爱绘画,少年时期颇为“叛逆”,没有听从父亲的建议好好学习数理化,偷偷学起了画画,并且在报考大学时选择了当时冷门的设计专业。大学毕业回到家乡,陈庆军端起了稳定的“铁饭碗”,但是一想到以后将与设计无缘,遗憾便涌上心头。“我还是想继续搞设计!”就这样,他边工作边准备考研,设计之路一直走到现在。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陈庆军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长三角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创设计人才培养”项目,同时发起“设计小学”乡村公益设计项目,带领一批高校师生走向乡村,2021年,陈庆军再次主持上海文教结合·高校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项目“长三角乡村设计研究工作室”,以新的研究视角再次走向沪苏浙皖的众多乡村,在一系列科研和实践课题中与宁海结缘。

到乡村去做设计

乡村文化建设怎么搞?如何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时尚、设计、艺术又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围绕这些问题,陈庆军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在实践中寻找着答案。“为什么不找一个村子让他们去做呢?”陈庆军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设计类高校的积极响应。

“村民是最好的老师。”在陈庆军看来,乡村就是最好的课堂。“过去,毕业设计作品更多是为了通过答辩和毕设展览,很难真正落地。如今,学生们来到现场,会发现自己的作品跟时代、社会、乡村都有着紧密联系,进而能调整方向,让毕业设计不止于‘纸上谈兵’,还能更好地融入现实。”

“陈老师指导我作为初创者和主理人,发起‘设计小学’乡村美育公益行动,以乡野为美育大课堂,团队深入全国50余个乡村小学,与乡村小学生共情、共创,协同作业,以美育为纽带,挖掘并重塑乡村独有的文化IP,探索设计赋能乡村的新路径。”铜陵学院的青年教师汪旭是陈庆军2020届硕士研究生,这段经历让他记忆犹新,对他后来的教师生涯影响颇深。

说起全国联合毕业设计行动带来的好处,让售卖艾草馒头和艾草茶的下畈村村民周陈国深有感触。学生们为其设计了新名字,绘制了全新的Logo和包装,让产品面貌一新。“以前艾草馒头的包装,就是拿个竹筐一放,根据学生们的设计,馒头真空包装起来,即使快递到北京也不会坏。”周陈国发觉年轻人的想法更有活力、更适应当下潮流。

在陈庆军看来,设计也是一种修行,设计本就是一件内心和外部世界相互通联的事情,设计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彷徨、苦闷,但通过调试、修正就会实现一个较好的作品。陈庆军的博士生导师评价他:“对知行合一的自觉体认,也反映出他在设计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同时,未曾忘却自身素养的修炼与提升。”如今,陈庆军怀揣着乡愁,还在设计修行之路上向前走着。

附件: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最新内容

    ad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