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ad

“双艾”疗法再闯FDA,恒瑞医药关键一役

栏目:消费   作者:白鸽   发布时间:2024-10-17 04:01 阅读量:1557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在此前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申请受挫后,恒瑞医药于10月15日正式宣布,已重新向FDA递交了卡瑞利珠单抗(Camrelizumab,中文商品名:艾瑞卡reg;)与甲磺酸阿帕替尼(Rivoceranib,中文商品名:艾坦reg;)联合用药(“双艾”组合)针对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肝细胞癌患者一线治疗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

据恒瑞医药公告披露,公司已成功收到FDA的《确认函》,标志着该申请已被正式接纳并进入审批流程。

回溯至今年5月,恒瑞医药曾发布通告,透露其卡瑞利珠单抗与阿帕替尼联合用药的BLA申请收到了FDA的完整回复信。信中,FDA指出将基于企业对生产场地检查缺陷的详尽答复进行全面评估,并因国际旅行限制,表示在审核周期内可能无法全面完成生物学研究监测计划(BIMO)的临床检查。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仅有两款国产PD-1药物在美国获得上市许可,分别是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和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近期,百济神州高调宣布其PD-1抗癌药物Tevimbra在FDA批准六个多月后,已在美国市场正式上市,且其在美国的定价远超国内20倍之多。

“出海”美国的高定价策略带来的高收益,无疑为众多本土创新药企的国际化之路注入了强心剂。恒瑞医药能否顺利加入这一行列?对此,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联席主管、亚洲医疗健康投资银行联席主管刘伯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FDA的标准对全球企业均具普适性。

他进一步指出,过去许多企业倾向于采用in-license模式,但当前趋势显示,越来越多的企业正转向out-license或尝试实施类似项目,这背后是显著的利润空间差异——同一药物在国内售价可能仅为百元级别,而出口至国外则可能飙升至千元乃至更高。

“进军全球市场绝非易事,即便是美国本土企业,其FDA审批成功率也远非百分之百,有时甚至低至10%~20%以下。因此,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在审批过程中遭遇挫折或未获批准,实属正常且符合预期。国际化进程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时间与经验逐步积累的过程。”刘伯伟强调。

PD-1“出海”浪潮已至

本次申报上市,是恒瑞医药基于其主导的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所取得的积极成果而进行的。2023年7月,该研究的中期数据在《柳叶刀》主刊(The Lancet,IF:168.9)上隆重发表,标志着中国肿瘤领域学者主导的国际Ⅲ期临床研究首次在《柳叶刀》主刊上占据一席之地,实现了历史性的“零”的突破。

该研究报告了继续随访16个月后最终分析的更新数据,显示“双艾”组合作为一线治疗晚期肝癌的方案,具有显著的生存获益和可耐受的安全性。其中,中位总生存期(mOS)达到了23.8个月,再次刷新了患者生存获益的新高度。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卡瑞利珠单抗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一款人源化PD-1单克隆抗体,于2019年5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上市。目前,该产品已在中国获批9个适应症,广泛覆盖肺癌、肝癌、食管癌、鼻咽癌以及淋巴瘤等五大瘤种,成为获批适应症和覆盖瘤种数量均领先的国产PD-1产品。而阿帕替尼,则是恒瑞医药开发的另一款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于2014年10月同样获得NMPA的批准上市,并在中国获批了3个适应症。

在PD-1领域的国产布局企业中,尽管仅有两款国产PD-1在美国获批上市,但市场竞争已日益激烈。根据财报数据,君实生物今年上半年营收达到7.86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PD-1单抗药物拓益(特瑞普利单抗)的收入更是同比增长约50%。而百济神州的PD-1抗体药物百泽安reg;(替雷利珠单抗)在2024年上半年的销售额更是高达21.91亿元,同比增长19.4%。

在PD-1第一梯队的国产企业中,恒瑞医药尚未披露其卡瑞利珠单抗的市场销售额。然而,根据IQVIA数据,PD-1产品在过去五年中表现优异,其复合增长率达到45%,远超肿瘤市场的整体增长率。按厂商出厂价计算,2021年全球PD-1市场规模已达到360亿美元。

随着PD-1/PD-L1市场的逐渐成熟,其增长率预计将放缓至15%。尽管如此,IQVIA仍预测到2025年全球销售额将达到580亿美元。面对国内外PD-1/PD-L1单抗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纷纷加速推动适应症的拓展并优化商业化团队结构。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PD-1/L1已从最初的高昂治疗费用降至医保报销后的“万元时代”,市场竞争激烈。因此,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积极“出海”并寻求差异化发展。同时,随着中国企业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推进国际化战略已成为必由之路。

尽管这一过程充满挑战且不会一蹴而就,但只要坚定信念、持续努力并谨慎应对监管要求和国际标准,终将能够跨越重重障碍实现突破。目前,医药“出海”正处于探索前行的关键阶段。

不可忽视新兴市场

在高度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批较晚的企业如何稳健地推进商业化进程,已成为行业瞩目的焦点。从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疗法延迟在美上市的事件来看,FDA发布的CRL中详细阐述了潜在的问题与风险,并给出了改进建议。只要申请人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修正,CRL并不构成最终批准的障碍,这也解释了恒瑞卡瑞利珠单抗美国上市进程为何会遭遇延误。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至目前,国内已批准上市的PD-1单抗多达15款,而关于PD-1/PD-L1药物的临床试验登记数量更是累计超过600项,涉及企业超过150家,其中近200项已进入Ⅲ期临床阶段。这显示了中国生物制药企业在创新药研发领域的蓬勃活力。

中国公司正稳步向国际舞台迈进,尽管基础尚需巩固,但其国际化的步伐已不可阻挡。万创普利创始人兼CEO李希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新药研发成本急剧上升,从二十年前的8亿美元翻倍至如今的40亿美元,这对中国企业的资金实力提出了严峻考验。然而,能够在如此高昂的研发投入下屹立不倒的中国企业,无疑展现出了非凡的实力与决心。

李希烈也提醒道,中国企业在某些疾病领域的资源投入存在过度集中的问题,有盲目跟风的趋势。为避免资源浪费,企业应更加专注于自身擅长的领域,实现资金的高效利用。同时,加强全球合作至关重要,这既包括中国企业间的携手并进,也涵盖与美国、日本等国际伙伴的深入合作。在初期阶段,通过技术收购加速发展也是一种明智的战略选择。

鉴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及老龄化趋势,李希烈建议中国企业将战略重心转向慢性病治疗领域。这一领域拥有庞大的潜在患者群体和较强的支付能力,相较于高成本、低回报的肿瘤治疗领域而言,具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此外,中国企业还应积极开放早期阶段的投资与临床案例,与国际合作伙伴共享资源,推动技术融合与创新。

“在市场拓展方面,中国企业不应过于依赖美国市场而忽视新兴市场。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中高收入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与接受度可能更高。通过精准定位与深耕细作这些市场,中国企业不仅能够提升销量与品牌声誉,还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李希烈指出,遗憾的是,许多成熟的中国企业并未采取这一策略,而是陷入了市场定位模糊、拓展受阻的困境。

“NewCo”模式兴起

审视当前市场格局,不难发现众多本土创新药企正积极向国际市场迈进,且各自选择了不同的航道。在国际化战略的版图上,自2023年起,license-out模式已跃升为我国医药行业国际化的关键路径之一。

这一转变,根植于近年来国产创新药资产价值在国际舞台上的广泛认可,吸引了GSK、诺华、BMS、罗氏、默克等跨国药企的青睐,其收购的海外权益横跨化学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等多个前沿领域。

然而,现实镜像中,部分企业虽雄心勃勃地探索国际市场,却常陷入误区。上述医药行业分析师指出,部分企业因在国内市场的成功而盲目自信,错误地认为其商业模式可直接移植至全球市场。他们忽视了医疗产品与消费品之间的本质差异,尤其是在市场准入和临床应用上的严苛要求。

“市场准入仅是起点,而如何在目标国家应对不同的操作规范、赢得当地医生的信任并精准把握市场需求,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医疗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采纳过程的高度谨慎性,因此,成功出海需依托周密的规划与执行,而非仅凭寻找销售伙伴的捷径。”该分析师说。

在医疗产品国际化的征途上,简单复制国内模式无异于南辕北辙。每一步都需精心策划与稳健实施,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值得注意的是,近期license-out交易的参与者已不再局限于生物科技巨头,如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NewCo”模式为更多生物制药企业开辟了创新的出海路径。据不完全统计,嘉和生物、恒瑞医药、康诺亚、领康生物等本土企业已率先采用“NewCo模式”扬帆出海。

摩根大通投资银行部中国医疗健康组执行董事陈灵灵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NewCo”模式的兴起,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一方面,中国biotech公司的研发实力已今非昔比,能够在全球舞台上与全球同行一较高下,生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药品或产品;另一方面,面对融资环境的趋紧,企业选择通过out license策略释放部分核心资产,以换取宝贵的现金流;此外,海外VC对中国市场的热情高涨,他们通过“NewCo”模式,不仅实现了资产的清晰划分,还融入了具备丰富运营经验的团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于“NewCo”公司而言,out-license策略不仅带来了即时的财务回报,还赋予了公司在“NewCo”层面的股权所有权,为企业的持续成长注入了强劲动力。但随后,依托这些模式,药企“扬帆出海”是否能一路顺风,尚待时间的考验。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最新内容

ad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