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ad

《繁花》中挽救过“宝总”生命的医院,即将迎来180岁生日

栏目:消费   作者:柳暮雪   发布时间:2024-01-23 08:02 阅读量:17398   

在热播的《繁花》开篇,被车撞倒的宝总被送入一家医院,蓝白条纹的病床床单上清晰地印着“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或许你还不了解,现实中的这家医院,如今它的名字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即将迎来180岁生日。

建于1844年的仁济医院是上海开埠后第一所西医医院。医院目前由东西南北四个院区和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组成,是一个学科门类齐全,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仁济医院西院区院景

其中,仁济医院西院的建造历史最为悠久,地处黄浦区山东中路,毗邻外滩。院区内的老住院楼是目前沪上作为医疗用房在使用的唯一一栋优秀历史建筑,于1932年建成并投用,其门诊楼前身也是教会建筑,多少蜚声海内外的医学家在此汇聚,多少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在此诞生。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跟随仁济医院老院长范关荣,走近这座位于上海市中心繁华路段、历史悠久的大医院,去探寻那些历史建筑及其背后的故事。

上海滩最早种牛痘的医院

1844年,英国医师兼传教士雒魏林在上海创建了第一家西式医院“雒氏诊所”,这就是仁济医院的前身,雒魏林也被称为“仁济之父”。诊所很小,由几间平房组成,但因其平民化与免费医疗,吸引了当时众多中国百姓。

随着病患剧增,1845年12月31日,雒魏林又以每亩40两银元的价格,租得了今福建路至山东路之间一块5.5亩的土地。1846年7月,一所中式平房新医院正式落成,定名为“仁济医馆”,取仁术济世之义,亦称“山东路医院”。

作为一家教会医院,当时,医院的社会责任不仅是行医治病、传道授教,同时承担了大量的社会救济与人道主义援助工作。史料统计,从1844年建院至1904年的60年间,仁济未曾收取任何医疗费用,所有来院的病患者均能得到免费诊治。

仁济医院建立后,就为市民尤其是儿童进行种痘服务,成为刚开埠不久的上海滩“最早的种牛痘者”。

在上海推广牛痘接种的一个重要角色,是仁济医院最早的华人医生,也是上海滩最早的华人西医师黄春甫。由于种痘服务很快声名远播,江浙城镇一带的医生都来仁济医院学习。黄春甫还培训了大批“赤脚医生”,让他们熟练掌握接种技术后,到外地和乡村为更多的儿童服务。

仁济医院的这项开创性工作为上海滩消灭天花打下了良好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在恢复经济的同时,开展了广泛的全民接种牛痘。1951年7月,上海宣布在全市范围内消灭了天花,成为全国第一个消灭天花的大城市。

沪上唯一一栋用作医疗用房的优秀历史建筑

仁济医院从建院开始,几经迁徙,不断忙于扩张院舍规模,以满足病患者日益增多的就诊需求。

1927年8月12日,仁济医院分别收到100万两和6万多两白银的两张支票,这是一位叫亨利·雷士德的地产商临终前的捐赠。

亨利·雷士德于1840年出生在英国的南安普顿,1867年来到上海,是当时沪上著名的建筑师,也是雒魏林的英国老乡。1926年5月,雷士德在上海逝世后,“雷士德基金会”因此成立。

仁济医院西院区住院楼照片,拍摄于1932年。

住院楼大病房位于住院楼3楼,过道宽敞可开小轿车。如今在基本保持原貌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医疗标准做了调整改造。

遵照雷士德遗愿,雷士德基金会捐赠给仁济医院100万两银元和四处房产,并于1932年建成仁济医院住院楼并投用,这栋楼是目前沪上依旧作为医疗用房在使用的唯一一栋优秀历史建筑。住院楼设床位250张,仁济医院由此进入上海大医院的行列。为纪念雷士德的善举,仁济医院一度被叫作“雷士德中国医院”。

英国约翰坦恩保险箱由英国最早的保险箱制造商John Tann锁及保险柜制造厂制作,现存的保险箱由仁济医院于1930年引进并使用至今。

拾级而上,能看到当年建院时的复古花窗。花窗为原物基础上修旧如旧。

如今,站在仁济医院西院广场,就可以看到由亨利·雷士德捐赠建立的住院楼,其建筑立面采用简约装饰风格,外墙为红色泰山砖砌筑,极具特色的铸铁门窗、扳手和搭钩使用至今。进入楼内,木质阶梯扶手和水磨石拼花台阶沿用至今,用色冷暖相间,体现了当时的装饰艺术品位。大楼一楼大厅内,如今还保留了英国约翰坦恩保险箱,这是由英国最早的保险箱制造商John Tann锁及保险柜制造厂制作而成的,现存保险箱由仁济医院于1930年引进并保留至今。三楼大病房内,落地钢窗洁净明亮,镶嵌木打蜡地板一尘不染,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历史遗迹。

创造多个医学史上的“第一”

在180年历史中,仁济医院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的多个“第一”,其中就有世界首例针刺麻醉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针刺麻醉始创于1958年,后经推广,有90余种手术可采用此法,如脑瘤摘除术、二尖瓣狭窄分离术、胃切除术、子宫切除术、脾切除术以及肾、膀胱等手术,唯独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成了针麻的禁区。

1972年4月19日,仁济医院心脏外科专家王一山首次在针刺麻醉下为患者施行心内直视手术获成功。这发生在仁济医院的神奇一幕轰动了世界。全国各地的记者,美、英、法等医学代表团,相继到仁济医院观摩针刺麻醉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仁济医院还于1896年创办了“仁济医院看护班”,这也是上海第一所女子职业技术学校。1914年,随着看护班规模渐大,“仁济私立高级护士学校”应运而生,这是我国最早注册的护校之一,也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教学质量最好的护校之一。

左英就曾于1934年考入仁济医院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并于1938年2月至1939年3月担任仁济医院护士长。这位老红军战士,一生奋斗在医学战线,2011年8月16日逝世,享年93岁。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护理界最高荣誉奖——左英护理奖,就是以其个人名义设立,用于表彰、奖励上海卫生系统的优秀护理工作者。

传承和弘扬“仁术济世”

站在仁济医院西院前广场,一座玻璃钢仿石雕纪念碑赫然耸立,碑上还刻有《仁济医德十二条》。

《仁济医德十二条》,激励全体仁济人坚守医德医风,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仁济医德十二条》由原仁济医院院长陈邦典于1945年牵头制定。在抗战前,陈邦典曾是仁济医院泌尿科特约医师。他上任院长一职后,十分重视医德医风,努力改进医院的医疗作风,《仁济医德十二条》中的第一条就写着:“医者之一生,乃为他人非为自己,不思安逸,不顾名利,唯舍己救人而已。”

这一纪念碑的落成,有利于激励当代仁济医护人员继续传承和弘扬“仁术济世”院训精神,也为美化医院就医环境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如今的仁济医院西院里,不少建筑历经改建或搬迁,被赋予新的用途。

比如曾经的锅炉房,原本医院采用天然气热能的方式供热,但由于其供应方式不再适合节能减排要求,已于2015年9月拆除。之后,此处被改建为咖啡吧,2016年4月正式启用,成为西院职工休闲、互动交流的场所。

咖啡吧以“1844”命名,这正是仁济医院的建院时间。这家古老又现代的医院,置身繁华都市,继续它的百年光荣与梦想。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最新内容

ad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