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访古:说羊头山石窟、开化寺和玉皇庙之妙|访古
文博时空 作者 翟德芳 介绍法兴寺、崇庆寺时,我还是在长子县,属于长治市,而介绍长平之战遗址时,已经是高平县,属于晋城市。晋城历史悠久,其东晋时置郡,北魏置州,清置府,是一座千年古城。晋城属地文物古迹众多,据说到 2023 年,晋城境内有国保单位 72 处、宋金以前木结构古建筑 58 处,有 226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古村落,仅在沁河流域,就分布着 117 座古城堡、15 万间明清古建筑。这么多的文物古迹当然无法全看,所谓“古不考明清之后”,我只好选有代表性的三处宋元以前的地上文物,即羊头山石窟、开化寺、玉皇庙加以考察,至于明清时代的民居、大院之类只好割爱了。
01
羊头山石窟
羊头山石窟位于晋城所辖高平市神农镇羊头山上,距高平市仅 10 公里左右,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羊头山石窟都是开凿在孤立的山坡砂岩上,砂岩大小不一,则洞窟大小不等,目前开放的有 9 个较大石窟。
1 号窟雕像
1 号窟的天王雕像
九个石窟都处在羊头山的半山以上部位,自下往上,1 号石窟为典型的唐代风格,窟内雕一佛二第子二菩萨二天王。佛的莲座有两个供养人屈膝而跪,仰首恭敬;菩萨的手镯﹑耳环都清晰可见,两侧的天王身披铠甲,手持兵器,脚踏鬼魅。
2 号石窟没有主窟,表面有大小佛龛 22 处。佛和菩萨的体态都比较丰腴,佛的莲座下有比较丰富的卷草纹,由侏儒力士托起,也为隋唐之物。
3 号窟主窟正面
3 号窟侧龛的一佛二菩萨雕像
3 号石窟为北魏到东魏时期,门外两侧雕菩萨,虽风化严重,仍能看出菩萨的发型是高髻,衣饰飘带流畅自然。此窟为一石开两窟,正面的是凤鸟门,是两只展翅的凤凰,周边雕花草;东侧的窟门是两条小龙。整个窟石表面共有大小龛 30 余处。
4 号窟规模比较小,最具有特色的是门外的二力士造像。力士脚踏瑞兽,威武异常。石窟东侧的菩萨雕像面部仍清晰,耳环、手镯也很明显,时代属东魏到北齐阶段。
5 号窟正面造像
5 号窟侧面造像
5 号窟旁边的千佛造像碑
5 号窟是羊头山石窟中最大的一组窟﹑龛造像,特点是一石开三窟。较大的一门,门外两侧雕力士,仰首相向,脚踏瑞兽。窟内有题记,正壁右下方“大魏正始二年”的题记仍清晰可见。东侧窟雕释伽多宝二佛,四肢细长,为典型的北魏秀骨清像式风格。北魏正始二年是公元 505 年,5 号窟的年代大体属于北魏后期。
6 号窟正面造像
6 号窟也属北魏时期,没有主窟,均为大壁龛,南面一龛较大,龛楣外,正中为一坐佛,两侧是列弟子跪像,佛的衣服也与其他处不同,衣襟也装饰为回字纹,颈上结带形同十字,光头呈花状,火焰纹背光周围有纵飞天纹饰,独具特色。
7 号窟也叫千佛洞,开凿于北魏后期,洞内遍雕小佛,共 1680 尊。窟门外两侧是高浮雕力士像,各脚踏卧师,造型潇洒,栩栩如生。8 号窟建在羊头山顶,开凿于唐代。石窟的顶﹑南﹑东三部分被毁。9 号窟属北魏后期,四壁共雕小佛龛百余个,每行间均刻有供养人题名,四角攒尖顶,顶中心雕饰莲花,现已倾倒。
据记载,羊头山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就建有寺院,原名定国寺,北齐时改名宏福寺,石窟就是从那时候起开凿的。羊头山石窟的价值是处于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过渡阶段,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大同)迁都洛阳,在石窟寺建设上,一直继承着北魏皇家造像艺术秀骨清像的风格,处于中间地域的晋东南,如羊头山石窟,也是这样的风格。有人猜想,羊头山北魏时期石窟的开凿,很可能就是随孝文帝南迁洛阳的工匠路经此地时的作品。
传说羊头山为神农“得嘉禾之地“,当地政府在此地建成羊头山炎帝文化风景区,重建了唐代的清化寺,新建了炎帝广场、炎帝高庙和祭天台等景点,山顶尚存神农庙、神农城遗址,至今山路仍在建设中。就石窟寺而言,雕像在历史上破坏比较严重,但游人甚少,极适合细细观赏。
02
开化寺
开化寺位于高平市区西北 17 公里处的陈区镇舍利山腰上,创建于北齐武平二年,金皇统元年(1141)建观音阁,元明清各代屡有修葺。寺院坐北朝南,两进院落,由大悲阁(即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演法堂、观音阁、东西配殿及两庑等组成。其中大雄宝殿为宋代建筑,东隅观音阁为金代遗构,后院东配殿及东西角楼为元代建筑,其余皆为明、清建筑。
开化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建于宋熙宁六年,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平面接近正方形,歇山顶,当心间前后檐柱均为方形截面的石柱,柱上设阑额、普拍枋,柱头施单杪单下昂五铺作斗拱,无补间铺作,仅于补间位置的柱头方上隐刻拱形,并以散斗隔垫。其构架反映了典型的北宋风格。
开化寺大雄宝殿的转角斗拱
观音阁共两层,底层以石墙封砌,内藏石室,分为两间,里室拱券门内有一泉眼,可能就是史籍所记之“舍利泉”。上层为三间悬山顶木构建筑,前廊两次间中间各加一根石柱,隔为五间。柱头上施单昂四铺作斗拱,无补间铺作,进深六架椽,结构简洁。
大雄宝殿东壁壁画
开化寺大殿内保存有北宋元祐七年至绍圣三年(1096)绘制的壁画,总面积有 88.2 平方米。壁画的内容主要是佛教故事。大殿东壁上所绘的四幅壁画为华严经变故事,西壁画面由三组壁画组成,每组壁画中间一幅在尺寸上稍稍大些,画面内容均为说法图,两侧则为报恩经变内容。中间组的壁画两侧为忍辱太子、善友太子等的故事,南边组的壁画两侧为须图提太子的故事与东方界喜如来,北边组壁画两侧为善友太子的故事与光明王舍头本生故事。
大雄宝殿西壁壁画
大雄宝殿西壁壁画
开化寺大雄宝殿中的壁画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壁画,壁画人物众多,技法细腻,布局严谨,人物个性传神,壁画设色典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03
玉皇庙
玉皇庙又称府城玉皇庙,位于晋城所辖泽州县金村镇府城村,创建于北宋神宗熙宁九年,是古代泽州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道教庙宇。其布局,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头道山门、二道山门、成汤殿、献殿和玉皇殿,东西配殿和两庑的二十八宿殿、十二辰殿、十三曜星殿、关帝殿、蚕神殿、太尉殿,以及厢房、钟鼓二楼对称排列。现存建筑中,玉皇殿是宋代所建,成汤殿是金代所建,后院东西配殿和东西廊庑是元代所建,其余皆为明清时期建筑。
玉皇庙成汤殿
建于金代的成汤殿又名诸神殿,前有“凸”字形月台,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四椽袱对后乳袱,通檐用三柱,悬山顶。屋面为筒板布瓦顶,正脊筒瓦、脊刹、北鸱吻为山西常见的金代黄绿琉璃。门枕石上刻有“元贞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题记。殿内塑有成汤像,东西配殿有东岳、三王塑像;东西两侧分别为药王殿、五道殿、高禖祠,内塑药王、五道将军、文王夫妇。南殿西为地藏菩萨殿,内塑十殿阎君;东为六瘟殿,内塑六瘟神像。
玉皇殿内的玉皇大帝及侍女等塑像
宋代所建的后院大殿为玉皇殿,单檐歇山项,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板门直棂窗。窗台下垫角为水磨石,浮雕花鸟。檐柱柱础为覆盆莲花,柱为圆木,上有卷刹,侧角升起,斗拱为真昂四铺作。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形制美观,雕刻精细,显示了宋代庙宇建筑的独有风格和泽州先民的艺术才华。
正殿内有彩塑 51 尊,中央为玉皇大帝,两侧有侍女、女官、宰辅、臣尉等。其中的侍女像面容秀丽,是宋代彩塑的精品之作。玉皇殿的左右偏殿分别为三垣、四圣塑像。东西廊房为九聪星、六太尉和十二辰、二十八宿塑像。
二十八宿塑像:轸水蚓、翼火蛇、星日马
二十八宿塑像:鬼金羊、觜火猴、毕月乌
玉皇庙知名度最高的是二十八星宿殿中的二十八宿泥塑像。这些星宿像据说是由元代雕塑家刘元雕塑的,体态逼真,无一重复。所谓二十八宿,是按天象分为“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合称为“四象”。塑像按照日月运行方向,由东向西排列,依次为: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獝。
雕塑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将二十八宿化为二十八位人物,各附有相关动物形象,塑像造型生动,仪态洒脱,神采飞扬,栩栩如生,星宿的面部表情丰富多样,代表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同类雕塑国内现存仅此一处,堪称国宝。
二十八宿塑像:角木蛟、亢金龙
二十八宿塑像:娄金狗、昴日鸡
除了二十八宿之外,玉皇庙里的其他元代塑像人物也是形象丰富,造型逼真,不但是重要的道教艺术品,也是研究元代生活的重要资料,很值得认真观摩思考。
小谢
尹莉莎
-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