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2024北京车展
因为疫情的缘故,2022年的第十七届北京国际车展没有举办。时隔4年,汽车行业迎来了第十八届北京国际车展。本届车展将于4月25日揭幕,主题是“新时代·新汽车”。那么,站在行业的角度,该怎么看待和把握这一届北京车展呢?
笔者认为,从整个行业参展的心情来看,显然已和过去的4年大不相同。一是疫情已经基本过去,全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已经恢复;二是尽管市场还是“卷”得很厉害,但经过调整挖潜,行业的收益在今年一季度开始好转。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总销量同比增长10.6%,实现了“开门红”,为全年产销再次超过3000万辆打下了好基础。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同比增长31.8%,市场占有率达到31.1%。另外,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同比分别增长36.3%和23.8%,为我国蝉联最大汽车出口国奠定了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全行业的收益状况明显好转。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2月,全行业完成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1%,实现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0.1%,利润总额增速远好于去年全年的3%左右。
毫无疑问,这一届北京车展依然是电动化、智能化的技术和产品唱主角。这是汽车行业百年巨变的主题、方向和目标。笔者认为,由于央企考核机制即将发生巨大变化,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举动值得特别关注。今年一季度,比亚迪、特斯拉、吉利、五菱、埃安这5个品牌的销量位居前5名,这5席当中只有两席属于国企,央企一个也没有。在今年的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对媒体说:“国有汽车企业在这方面发展还不够快,我们调整政策,对3家中央汽车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单独考核。因为我们注意到,汽车行业全世界都是这样子,燃油车在还很有优势的情况下,企业布局新能源汽车,一开始投入会比较大。如果对它考核当期利润,就不太容易去全速推进,我们出政策就是要破除这个障碍,考核它的技术、考核它的市场占有率、考核它未来的发展。”一个多月过去了,相信央企和国企肯定会积极应对,很可能会借助本届北京车展展出其最新的新能源汽车研发成果,发布其最新的新能源事业发展规划。
传统主力车企的新能源汽车之所以值得期待,笔者认为是其造车基本功要远好于造车新势力。前不久,小米SU7和智己L6先后上市,经多日浏览各方新闻和信息之后,笔者的基本印象是,若要在设计、性能和可靠性等方面少一些“小辫子”和槽点,传统车企无疑有明显优势。
截至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近3年,产业和市场格局都出现了十分鲜明的集中效应。去年至今,我国位居前10名的新能源车企的销量总和占新能源乘用车总销量的比例为86.8%,前5名为67%以上。在今年3月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前10名榜单中,比亚迪的销量为30.2万辆,遥居第一;第二名是特斯拉,卖出了6万辆。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除了颜值和价格之外,一大原因是由于比亚迪那套高效紧凑的动力系统。4月17日,媒体传出比亚迪新款中级轿车秦L即将于下个月上市的消息。据称,该车搭载第5代DM-i混动系统和全新混动专用底盘,馈电油耗降至2.9升/百公里,满油满电续驶里程达2000公里。今年一季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的总销量已是纯电动乘用车的60%,同比增长81.2%,远高于纯电动汽车13.3%的增速。像这样的主力车型,其动力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性能优势,值得观展者认真审视一番。
包含半固态电池在内的固态电池,是笔者觉得应该重点观看的第三方面内容。道理很简单,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立身的基石。比如,广汽前不久宣布其全固态电池已经完成研发,将于2026年开始批量生产。据称,该电池“100%固态电解质,真全固态”,是“一块没有安全焦虑的动力电池”,“穿钉、裁切等情况下不发生热失控”,“通过200度热箱实验”,“质量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就笔者所知,这是目前全球最早宣布确切量产时间的全固态动力电池,值得予以谛视。
智能网联技术是新能源汽车的翅膀,自动驾驶是一只翅膀,网联技术则是另一只翅膀。在续驶里程、充电、安全等三大焦虑逐步缓解乃至消除的情况下,这一双翅膀对购买决策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所以,智能网联技术大厂的技术进展很有必要认真看看。无疑,这一方面华为在国内的影响力是最大的,技术也是领先的,有的媒体甚至造出了“含华量”这个词。近日,华为首款P系列手机正式开售。该机搭载了华为自研的盘古大模型,这是一个集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多项技术于一身的强大工具,能让手机更加懂自己的主人,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这种技术未来必将移植到车机上。凭借世界顶尖的通讯技术功力,华为的车机生态链、动力系统供应链正在急剧成长。
大众、丰田这两家位居世界前两名的汽车巨头的展品也值得端详一番。据悉,大众将会在这一届北京车展上至少首发4款新车。而丰田在给媒体的邀请函中说:“今年,丰田将以智能化为中心,为大家带来重磅信息及全新提案”。究竟有多重磅、有多新,媒体和全行业肯定都急切地想知道。
-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