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到“智造”绩优基金经理纵论高科技投资机会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中国制造业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智能化时代呼啸而来,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等创新产品迭出,日常生活也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投资离不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孕育投资机会。如何把握“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所蕴藏的投资机会?上海证券报邀请三位基金经理——富国新材料新能源基金经理徐智翔、国富深化价值混合基金经理刘晓、长城基金权益投资部副总经理陈良栋,一起展望相关产业蕴藏的丰富机会。他们均深耕制造行业投资,在过去几年的震荡行情中,依靠扎实的选股能力,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高端“智造”迎来风口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过去一两年来,智能汽车、机器人等主题备受市场关注。站在当前时点看,如何看待智能汽车、机器人等高端“智造”相关领域的投资机会?
徐智翔: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突破,AI应用成为市场关注焦点,而具身智能将是物理世界AI的最佳载体。具身智能,就是像人一样能与环境交互感知,有自主规划、决策、行动、执行能力的机器人或仿真人,智能汽车和人形机器人就是最典型的具身智能体,我们认为具身智能的市场空间非常巨大,将成为科技投资的主线之一。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颠覆性产品。我们认为,一次次科技浪潮不断改变世界、改变生活,随着国内外领军企业陆续推出人形机器人,产品快速迭代,有些即将进入量产阶段。而中国企业已经形成了优势地位,将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链的“核心玩家”,零部件方面重点关注执行器,传感器(力/力矩传感、触觉传感、电子皮肤),控制器(电机驱动、编码器、通信芯片)。
此外,可将智能汽车看作一台有四个轮子的机器人,因此智能汽车也算机器人的一个细分领域。2023年以来,相关政策法规逐步完善,行业发展加速,国内车企智能化水平突飞猛进、新车型层出不穷,重点关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相关领域。
刘晓:我们长期看好相关投资机会。我国是制造业大国,高端制造业的地位和重要性不容忽视,是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部分,对于巩固和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起到关键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有助于推动我国工业转型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借助今年以来AI方面的大发展,智能汽车和机器人等领域发展前景光明。智能汽车和机器人这两个领域是AI非常重要的两大应用领域,同时也是从时间顺序上来看比较容易看到成果的领域。我国的产业发展现状决定了这两个领域有天然优势:我国电动汽车产量和技术实力全球领先,在电动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智能化,更容易在电动车行业落地;人形机器人处在更早的发展阶段,我国在自动化产业、工业机器人领域具备丰富经验,在大部分关键零部件领域具备产能优势。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比较关注和认可这两个领域的投资机会,相关板块也有不错的表现。但是由于产业发展尚处在成长初期,很多细分环节的格局尚未确定,技术路线也较为多样,投资时要特别注意技术迭代风险和各子行业内部竞争格局的变化,同时也要注意个股的市场和市值空间。
陈良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科技领域依然是政策长期支持方向,也是新产业机会所在。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加速落地,可能会像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一样对各行各业形成较大的驱动和改造升级,在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MR、元宇宙、AIPC、AI手机等行业都会形成新的赋能,带来新的产业趋势和产业机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在高端制造领域,我认为汽车是比较好的投资方向。汽车是高端制造和人工智能交叠的领域,智能座舱、智能驾驶需要AI赋能,由此带来汽车产品的升级、性能提升以及增加消费者需求的可能性,未来发展空间很大。目前,国内整个产业链处于品牌升级和价格带升级的过程,且近期中观、微观层面利好频出,如L3智能化加速演进、新车密集上市、智选模式跑通等,行业蓬勃发展,值得中长期看好。
机器人同样是值得关注和期待的板块。这一领域不断有“重量级玩家”进入,产品迭代速度很快,尤其是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广泛,是工业机器人与其他自动化设备的有力补充,产业空间巨大。政策方面,《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颠覆性产品。文件按照谋划三年、展望五年的时间安排进行了战略部署,提出到2025年,国内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部分场景得到示范应用,2027年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在政策加持下,其产业化进程将提速,相关产业链也将迎来放量。
关注产业发展趋势
记者:在布局智能汽车、机器人等高端“智造”领域相关投资机会时,须关注哪些条件?在筛选公司时,主要关注哪些指标?
徐智翔:全球正处在科技大爆发的阶段,今年我们看到很多科技方向都实现了质的突破,我们需要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推演新科技的发展方向,并关注产业化节奏,清楚地认识从0到1、从1到N的投资属性。其实,我们对长期的判断可能比短期更加准确,产业观察亦是如此。所以我们要用长期的眼光去选择新的产业,用长期的确定性应对短期的不确定性。
在行业发展初期,我比较看重企业家精神,因为在行业从0到1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家的判断至关重要,这决定了公司前进的方向。在行业发展形势较为明朗后,在投资中则更加关注空间、格局、估值三个要素。
刘晓:我认为,一个公司的合理价值是各种定量定性指标衡量下的综合结果。我最看重的指标是公司质地、成长性和估值:公司质地包含企业家精神,但不仅限于此;成长性可以拆分为产业趋势和个股成长性;估值则是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后给出的市值目标。综上,我希望能在好的价格买入优质的公司并长期持有。
陈良栋:投资时具体关注哪些指标,须结合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公司初创期,对于公司的价值、ROE要求不会太高,而对基于远期的成长空间要求更高;在公司成长期,要关注公司是否具有较好的长期商业模式、较好的盈利能力;在公司发展中后段,投资上要关注行业竞争格局、公司的ROE、现金流、净现比等;再往后,公司成长性转弱,投资就要更多关注内在价值。
落实到智能汽车、机器人等高端“智造”领域的投资,我认为这些新兴产业正处于发展前段,应更关注远期成长空间,同时也要综合考虑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
蕴藏丰富投资机会
记者:在高端“智造”的细分领域中,看好哪些方向?主要逻辑是什么?
徐智翔:在高端“智造”领域,我当前看好三个方向:一是具身智能,即智能汽车和机器人;二是智能硬件,AI会带来智能硬件终端升级,包括手机、电脑、汽车、家居、可穿戴设备等终端的升级,一方面需要提升算力,满足AI端侧应用的要求,另一方面AI会催生智能硬件创新,特别是在家居和可穿戴设备领域,会涌现更多创新产品,如MR头显、AI智能助理等;三是商业航天,随着可回收技术成熟,运力成本快速下降,人类将进入太空时代,卫星互联网只是探索的第一步,一批民营航天公司持续创新突破,打开了行业天花板,关注火箭制造、卫星制造、地面配套建设等机会。
还有一些细分方向,如新能源领域的新技术,包括高压快充、复合集流体、HJT、氢能。此外,3D打印、高温超导等也值得关注。
刘晓:看好代表技术迭代升级的个股。此外看好AI赋能,AI引领的科技发展给制造业带来的变化是今年的重要关注方向,AI作为一项新兴技术,逐渐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多数行业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陈良栋:AI对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MR、元宇宙、医疗、教育、游戏内容制作等方面都有较大赋能,会带来新的科技产业趋势,这是大的投资方向。此外,锂电、光伏、储能等方面,锂电处于盈利底部,光伏可能明年一季度到底部,这些行业需求还是快速增长的,供需扭转和风险出清需要的时间不会特别长,出清之后高端制造方向的龙头也是不错的投资机会。
着眼长期保持定力
记者:你的投资框架是什么?过去两三年来,市场跌宕起伏,你有哪些新的感悟?
徐智翔:过去几年市场跌宕起伏,特别是新能源的大起大落,让我感悟颇多,并搭建起空间、格局、估值的三角投资框架。对于大部分制造业的投资而言,上涨阶段都是满足空间和估值两个条件,空间大即增速高,叠加估值低,就是标准的PEG投资。但是回溯发现,见顶的原因都非常一致,即在行业最火热的时候,格局开始变差,而后增速降低,产能过剩。因此,我在选择相关标的时,非常重视格局,一开始就要选择格局好的环节,选择壁垒高的公司,特别是在投资新科技时,更多考虑空间和格局,估值放在第三位,也力争在合理的估值水平建仓,赚取超额收益。
刘晓:我的投资风格是行业均衡、个股分散、持股周期长,重视投资组合的风险控制,保持投资标的适度分散,追求投资组合整体的稳健和高胜率,不赌行业、个股或短期市场风格,看重组合的长期业绩表现。
过去两三年,市场跌宕起伏,但结构性行情仍然不乏亮点。我们继续坚持自下而上的投资方法,更注重从各大产业把握整体的经济脉搏。尤其是在市场波动大,以及对个别行业的判断过于悲观或乐观的时候,更应该保持足够的定力,才能在风浪中保持清醒和稳健,看到更多长远机会。
陈良栋:我的整体投资框架是以产业链研究为出发点,致力于寻找成长确定性和胜率更高的行业和个股,其间动态跟踪公司的基本面业绩和行业景气度。我认为,一个大的产业趋势会孕育诸多投资机会,而身处其中的公司也会带来较好的回报。因此我会先选好的产业趋势,再选优质的公司。
-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