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闻

ad

中植基金:美联储“又调皮”,反弹17%的美股被紧急刹车

栏目:消费   作者:谷小金   发布时间:2022-09-02 15:03 阅读量:8233   
中植基金:美联储“又调皮”,反弹17%的美股被紧急刹车

作者:刘向东,吴敏中智基金CIO办公室高级研究员

北京时间8月26日晚,美联储董事长鲍威尔在全球央行年会的演讲中宣布,“历史警告不要过早放松政策,修复物价稳定需要长时间的限制性政策。”市场也将此理解为鲍威尔希望在下一次FOMC会议上继续“鹰派”天空。

回顾本次会议前美国的宏观形势和资本市场表现,首先从备受全社会关注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速来看,该指标连续数月突破新高,随后在7月份迎来拐点。随后,对消费者物价指数弹性影响较大的原油和农产品价格在8月份继续下跌,因此市场预期美国8月份CPI同比增速将继续放缓,满足美联储希望看到的“通胀连续数月下跌”的要求。其次,本次年会前,美国二季度GDP年率为-0.6%(上期值为-1.6%),仍符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对经济衰退的定义(连续两个季度环比增速为负);与此同时,美国制造业PMI大幅下降、制造商库存积累放缓等迹象也预示着美国即将进入去库存化阶段。看起来,当前金融条件的收紧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最后,在本次年会之前,资本市场有冲向美联储宽松预期的嫌疑。标准普尔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从底部反弹,涨幅超过17%。与此同时,十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从高点3.5%降至2.6%左右。市场上负责“聪明钱”的投资者似乎已经想通了,年底的利率约为3.5%~3.75%,预计明年5月后会降息。

然而,市场的乐观“赌注”似乎被鲍威尔在央行年会上无情打破。鲍威尔的鹰派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美国目前的物价增长率远未达到美联储2%的长期通胀政策目标,美联储的工作重点是抗击通胀。第二,7月份通胀数据下行,很难证明通胀已经到了拐点,需要连续加息。第三,打破投资者的预期,比如“失业率上升美联储会转向”、“美联储在政治压力下会转向宽松”。

受鲍威尔此番鹰派言论影响,海外资产定价回归货币紧缩逻辑,美债长短期收益率大幅上升,长期利率上升8个基点,再次突破3.1%关口。在利率上升的压力下,美股开始了年内第二波估值洼地,美元指数再次冲击前期高点108点。下一阶段,或许海外股债双杀行情会继续演绎到新的宏观变量的出现,即通胀继续回落或就业形势转弱。投资者需要继续等待美国劳工部9月初公布的8月通胀和就业数据。

国内方面,8月24日,全国人大推动实施一揽子稳定经济政策,再次推出19条连续政策。主要包括:1。增加3000亿元以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依法用好5000亿元以上专项债券余额额度。2.批准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出台支持民营企业和平台经济发展的措施,允许地方“一城一策”使用信贷等政策。3.支持中央发电企业发行2000亿元债券,再发放100亿元农业补贴。国内经济在二季度见底,目前仍呈弱复苏态势。居民和企业部门对投资更加谨慎,更倾向于储蓄,消费表现弱于预期。在民营房企烂尾楼等事件发酵后,政策应尽量避免下行周期中房地产硬着陆的风险。

近期,中国稳增长的逻辑再次引起市场关注,资金拆借和掉期利率整体趋势上升,票据利率上行约100个基点。预计8月份社会融资总量和信贷数据将较7月份有明显改善,市场流动性过剩预期边际收敛,市场资产短缺状况也将得到缓解。从企业基本面看,1-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去年同期下降1.1%。因为这次经济复苏乏力,经济有一定的韧性,但整体复苏乏力。前期的需求爆发更像是二季度经济关停后的后期需求。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继续对企业基本面的改善构成压力,企业的预期改善仍需等待一系列宏观利好因素。

尽管如此,从近期宏观高频数据的表现来看,8月经济复苏好于7月。其中,上游受部分地区产业限制影响,黑色、有色等品种价格有所回升。中游螺纹钢开工率底部反弹势头强劲,全社会钢材库存快速下降。下游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继续收窄,整车货运量指数小幅回升,乘用车销量小幅下降,一二线拥堵指数与上月持平。从历史经验来看,每年的9月和10月通常是生产和消费的旺季。随着叠加国例会19条连续政策的逐步落地,预计后续经济复苏将大概率持续。

面对近期外围市场的暴跌,a股基本都是带着韧劲走出了独立行情。值得注意的是,覆盖大盘股较多的价值板块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这也引起了市场对大小盘之间风格切换的关注。我们认为,这种现象可能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大盘股相对较高的安全边际,8月份市场的持续调整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短期内资金因为避险开始青睐大盘股;二是8月经济复苏好于7月,经济复苏预期引发投资者将目光投向消费等与“内循环”相关的板块权重股。从未来中长期来看,国内支持“专业化、创新化”等新产业链的思路是明确的,这一过程中新产业链的培育将继续支撑中小盘股票的表现。因此,从股票配置的角度,我们认为应该坚定地对整体资产进行再平衡,中长期适度增加权益配置。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最新内容

ad

热点内容